雙十一購物節剛結束,大家目光都聚焦在阿里巴巴2684 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金額,一如預期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紀錄:當天全國單日物流訂單量達12.92億件,相信亦創了世界之最。
隨着網購爆炸性增長,快遞公司理應水漲船高,事實是否真的如此?順豐和一眾大型快遞企業的投資前景如何?
電商的銷量增長主要來自低線城市
在雙十一前,淘寶天貓已預計今年的業績增長,很大部份會來自低綫城市的新用戶。三線以下的城市佔內地人口的8成,而阿里巴巴今年的新增活躍用戶有超過7來自這些城市。
再看淘寶的對手京東,亦有同一現象;京東雙十一舉行了「11.11京東全球好物節」,低線城市成重要增長動力。京東表示,低線城市的消費依然處於起步階段,以家電為例,需求和購買尺寸比一線城市更大更「豪」,奢侈品的銷量按年增加230%,智慧馬桶增加132%,家具增加136%。以這樣的趨勢看來,增長空間還有不少。
要爭取低綫城市的生意,電商除了要在系統及程式上對準目標,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把商品快遞到客人手上。這是內地快遞公司的商機,但也可能是危機。為什麼?
快遞公司之痛
要在低線城市極速擴展物流系統,到頭來是企業資源、也就是口袋夠不夠深的問題。
中國內地的快遞市場無疑是全球最蓬勃,卻也是競爭最白熱化的市場。經過多年混戰,現時主要由8大快遞公司主導,包括順豐 (SHE:002352)、圓通 (HKEX:6123)、中通 (NYSE:ZTO)、申通 (SHE:002468)、百世 (NYSE:BSTI)、韻達 (SHE:002120)、京東 (NASDAQ:JD) 及德邦 (SHA:603056)。快遞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差別不大,最主要鬥三點:價格、服務和時效。以此為標準,市場可以大概分為中低端和中高端兩大區塊,前者佔約8成,而且主力鬥價錢,分分鐘爆惡性減價戰,利潤危危乎;中高端市場由於走服務路線,訂單成本提高,利潤也是得來不易。
雖說內地快遞市場增長空間仍大,但由於競爭劇烈,行業可能進一步集中化,個別快遞公司未來的存亡難以確定,難怪這些企業的股價在過去一兩年都缺乏起色。現在還要把戰場延伸到低綫城市,對快遞公司來說是百上加斤。
有電商撐腰的物流公司有領先優勢
在現階段,低線城市的物流業務很大程度是由電商主導。本月初阿里巴巴剛宣布增資33億美元購入菜鳥63%股份,而阿里巴巴亦持有中通及圓通股份。京東物流已是國內快遞領導品牌之一,公司表示其物流網絡已覆蓋國內99%人口,而且有9成訂單可以在24小時內送達。對於偏遠城市,京東則利用當地商戶作小型倉庫,有助提升送貨效率。
電商財雄勢大資源豐富,在擴充低線城市物流系統方面,自然有領先優勢;但其他快遞企業為了生存,低綫城市勢必成為新戰場,所以未來二至三年,還有一場龍爭虎鬥,預期強者越強,以大吃小,投資者可好好觀察並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