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又再度升級,於周末(9月1日)互加關稅,未被戰火波及的醫藥板塊有望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上月,三大藥股:石藥集團(SEHK:1093)、中生製藥(SEHK:1177)及藥明生物(SEHK:2269)先後公布了中期業績,三所龍頭業績都讓市場滿意。那麼比較之下,誰又能更勝一籌,更吸引投資者呢?
業績與研發投資比較
營收同比增速(%) | 淨利潤同比
增速(%) |
研發費用同比增長(%) | 研發佔收入
比重(%) |
研發佔收入比重同比變化(百分點) | |
石藥 | +27.6 | +24.8 | +68.5 | 8.42 | +2.04 |
中生 | +28.8 | +5.8 | +22.4 | 12.98 | -0.68 |
藥明 | +52.4 | +80.1 | +94.1 | 6.79 | +1.46 |
來源:作者估算
首先從最簡單的數字上比較。今年上半年業績升勢最誇張的絕對是藥明,不僅營收及淨利都同比升超50%,淨利升幅更大勝營收升幅,反映集團成本控制及運作效能的優化。雖然研發佔收入比重在三者中最低,但研發費用同比增長近1倍,反映集團亦大有提升研發比重的決心。中生淨利增速雖然只有5.8%,但若撇除集團去年收購北京泰德所衍生的資本支出後,歸屬於母公司持有者應佔基本盈利仍同比增長20.5%;而中生研發佔比雖在三者居首,但同比卻稍降0.68個百分點。而石藥則是研發佔收入比重增長最多的。
三股各有亮點
1)石藥集團:高中低端多藥品引擎
在三者中,石藥的毛利率最低,但這並非因為集團成本控制不善,而是由於集團並不單聚焦高端藥物,連中低端藥物亦有覆蓋,例如維生素C 藥物曾一度成為集團業績主力,鮮有大藥企染指的中低端市場反成了集團的護城河。而目前接棒的恩必普及抗腫瘤藥,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升35.9%及194.2%,雙動能架局已成。集團目前300多個在研項目,遍布心腦血管疾病、抗腫瘤、糖尿病、精神神經疾病及抗感染領域,新藥管線豐富,有望為業績提供龐大增長動能。
2)中生製藥:研發收成期 平衡研發及利潤有序提升
作為三者中研發佔比最高的中生,其研發藥品正進入收獲期,盈利能力不容忽視。集團在業績會透露未來三年將有72隻新藥出台,預期當中有大約60種新產品銷售有機會過億元。雖然研發佔收入比稍降,但集團本身研發優勢已成,這次下調並不會使集團喪失此優勢。而集團亦表明不會為研發費用封頂,相信集團正在研發費用及保持高利潤之間尋覓平衡點。同時,集團有3個獨家品種列入《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中,若果成事將有助該藥品業績實現穩定高增長。
3)藥明生物:全球化布局 地緣風險分散
不同於另外兩間藥企,中國並非藥明的主戰區。今年上半年,藥明在北美、歐洲、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業務收益都錄得高速增長,地區佔收益比重分布亦愈趨平衡,反映集團全球化布局成效顯著。同時,藥明在疫苗業務有突破性進展。集團與海利生物的合資企業「藥明海德(WuXi Vaccines)」,與全球疫苗巨頭成功簽訂長達20年的生產合作意向書,合同金額預計超過30億美元,預計將於年內達成並在2022年貢獻可觀收入。
長線投資者應如何選擇?
三間企業都是業內龍頭,未來業務增長都能給予市場信心,實難分軒輊。若真要挑選,筆者首選為石藥集團,但並非對其業務發展看高一線,而是喜歡石藥的財務報表更乾淨利落。石藥的對子公司持有的股份權益大多近100%全資擁有,對長線投資者而言這較容易分析其基本面,集團對各業務的掌控力也較高;反之中生就多以聯營方式或非全資擁有子公司居多,風格趨於控股公司,在業績研究方面就比較複雜多變。
而藥明生物雖然業績勢不可擋,但卻屢屢遭大股東減持,令市場擔心大股東對企業前景並無信心。而不停減持亦可能對集團現金流構成隱憂,這是長線投資者最不樂見的。因此,站在讓投資者安心的角度看,石藥在三者中稍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