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在香港認可出售的基金數目增加了大約六成,但大部份的增長來自1997至2007這段期間,之後大概就維持在1900至2200隻左右,應該是汰弱留強的結果。以總資產淨值來看,在過去30年增長了11倍有多;資產淨值除了來自投入的金額外,當然也會受市場大環境影響,例如2008年金融風暴後,總資產淨值便急速萎縮四成,但2010 年就回到金融風暴前的水平,之後逐年攀升。
我們可以推斷,投資者在過去30年對基金的認識和接受度都有增加,以數字看來投資額絕對是在成長中。證監的這報告並沒有包含MPF強積金,我們也可以合理懷疑很多投資者因為強積金而對基金投資產生興趣。總的來說,投資者除炒股外,懂得多利用其他投資工具,是好事一樁。
債券比重日增
基金主要類別計有債券基金、股票基金丶多元化基金丶貨幣市場基金等,當中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的總值已佔全部的八成,這絕對不意外,畢竟這兩種是投資者最容易看懂的基金類別。
有趣的是,大家一定以為香港人偏好股票遠多於債券,而事實上,股票基金的資產淨值的確每年都超越債券基金,但債券基金的比重,這30年來卻增加不少;1997年股票基金資產淨值是債券基金的2.85倍,2017年則減少至1.09倍。可以推論,投資者認識到債券的價值,但直接投資債券門檻高,相比之下投資債券基金入場費低,投資組合選擇豐富,所以過去30年債券基金成長算驚人,若以資產淨值計,足足增長了45倍。
指數基金急速增長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有關指數基金和多元化基金。指數基金這十年在很多市場都急速增長,在意識形態上,指數基金的概念不太合香港投資者的胃口,香港人比較喜歡有得「炒」的東西,況且還有盈富基金在,難怪指數基金的資產淨值除了在2010年急速增長四成後,之後只浮浮沉沉,以2017年計只佔所有基金總值的6%。
同一時間,我們卻看到多元化基金,這幾年正穩步增長中,資產淨值已佔所有基金總值的10%。這種基金投資標種類繁多,特點是分散投資,好處是可管理風險。是否意味投資者的風險警覺性正在增加中?
綜合以上,可見香港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從以前只主力炒股,現在已逐漸明白到投資組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