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明星Uber上市 香港投資者可參與嗎?

Uber在4月11日正式向美國證監提出上市申請。早前Lyft上市,已令市場熱切期待身為龍頭公司 Uber的上市,期間八卦新聞多多,例如傳聞 Uber IPO的主要承銷商 Morgan Stanley有份拋空Lyft 股票,Lyft更揚言要採取法律行動。一切都令這次Uber IPO更引人矚目。

201818.5億美元

Uber的招股文件有很多看似驚人的數字,例如活躍平台用戶 (MAPC) 有9100萬,2018年第四季共錄得15億趟旅程,平台共有390萬駕駛者,從2015年起駕駛者共賺得782億美元收入等等。這是「新經濟」公司的典型案例,由於經營模式是新的,難於有比較或準則,甚麼是多,甚麼是好,好難講。

“Old School”(老派) 投資者,一定是看盈利。Uber的營業收入無疑是增長迅速,以「分享乘車」計, 2016年收入35億美元,2018 年已增加到92億,但公司一直處於蝕錢狀態, 2018年稅後虧損是18.5億美元。

Amazon神話重演?

大家對Uber的經營模式很熟悉,不用多講。Uber 在公共交通方面引發的 「良性破壞」,影響深遠。只是作為一門生意,究竟 Uber能否找出持續的盈利之路,暫時不太清晰。同時公司面對很多有關法律、監管、管治的問題,最簡單來說,在香港Uber就尚未合法。現階段投資 Uber,要考慮的風險實在不少。

但當然,這往往就是新創公司的吸引力所在:大家可能憧憬Uber成為另一間 Amazon 。1997年Amazon IPO認購價18美元 (如果把其後分拆計算在內,股價只2美元),現價 1844美元,不是神話是什麼。

關鍵因素是Uber招股價究竟會是多少,這就要看下來的Road Show反應了。

香港投資者可以參與嗎?

Uber值不值得投資,完全看個人的投資風險取向。但香港投資者想參與,機會微乎其微。首先,就算在美國本土,大型的IPO主要是針對機構投資者,小股民很少有機會參與,這跟香港完全不一樣。假設你是美國本土的投資者,要參與今次 Uber 的 IPO,第一件事就是找broker (券商),今次的主要承銷商是 Morgan Stanley,理論上是由他們負責所謂的“Directed Share Program”,即分售IPO股票予「相關人士」,例如公司員工。預計這部份的股份不多,若果你不是 Morgan Stanley的大客,根本沒有機會。

比較可行的選項,是Uber上市後買入股票,這個做法很明顯並不能以短炒搏快錢。至於比較注重長線的價值投資者,現階段還是適宜先觀望。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