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金融:是金子總會發光

大新金融集團(SEHK:440)是大新銀行(SEHK:2356)的母公司,後者為香港僅存兩間由本地家族獨立控制的持牌銀行之一。鑒於上行因素足以抵消下行因素,大新金融目前的估值吸引,有利可圖,值得各位投資者留意。

近期股價表現疲弱 

2016年6月,大新金融公佈以80億元(港幣•下同)出售其香港及澳門的人壽保險業務,其股價隨後於2017年一度升至65.55元。在完成該項交易後,集團派發特別股息每股6.6元,總計22億元,僅佔出售所得款項的27.5%,派息令人失望。此後不久,其股價一路下行,更曾於2019年1月跌至37.35元低位。自2019年1月以來,市場走勢強勁,集團的股價亦隨之於近期略有反彈,升至現時的42.8元(截至2019年3月20日),不過仍然低於公佈出售保險業務前的50元水平。

內在價值存在大幅折讓 

許多股票的內在價值有商榷的餘地,但由於大新金融的主要資產是另一間上市公司的股票,判斷其內在價值應相對簡單。截至2019年3月20日,大新金融的市值為143.4億元,不過單是其持有的大新銀行股份(74.42%)就值156.9億元,更不用提集團除了銀行業務之外,另外還有一般保險業務了。因此,現在買入大新金融不只意味著以10%折讓買入大新銀行,還附送一般保險業務。

那麼,是甚麼拖累了大新金融的估值?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一隻股票被低估基本上都有其原因。就大新金融而言,其股價一直被內地業務的不良貸款風險拉低。市場多年以來對於內地銀行的不良貸款撥備感到擔憂,而集團旗下主要附屬公司大新銀行持有中國西部頂尖商業銀行重慶銀行(SEHK:1963)15%的股份(約12.6億元)。根據最新的中期報告顯示,大新銀行對重慶銀行作出4.03億元之減值撥備,幾乎佔其截至2018年6月止上半年中期利潤的30%。市場給予大新金融的低迷估值,反映出其利潤受到持有重慶銀行的股份所拖累。

不過仍有若干利好因素 

儘管如此,集團的潛在上行因素還是大於下行因素:

1) 有可能進行重組

大新金融現時存在「控股折讓」(holding company discount,即控股導致股價低)問題。近年,一些本地大亨旗下的知名企業進行了結構重組,包括長實與和記黃埔於2015年的「世紀」重組,以及2017年的九龍倉集團重組等。除了向股東釋放價值外,進行重組的另一個原因是傳承家族事業,這些企業的掌舵人已屆退休之齡,他們希望以更簡單的企業結構,將生意傳給下一代。

大新金融主席兼創辦人王守業現年78歲,市場在未來幾年或許會見證一場大型重組,王氏家族的事業將傳給下一代,而與其他重組一樣,這次重組很有可能會推高集團的基本估值。

2) 特別股息

如前所述,公司派發的特別股息僅僅佔出售人壽保險業務所得款項的27.5%,餘下的58億元則繼續閒置。如果集團找不到其他使用該筆現金儲備的地方,他們可能會再派發一次特別股息,考慮到剩餘款項金額龐大,派息或許會非常豐厚。

3) 收購目標

最重要的一點是,大新金融有可能成為內地企業的收購目標。內地企業一向熱衷於擴大他們對香港商界的影響力和控制,銀行業作為「百業之母」,無疑是內地企業不容錯過的一個行業。

道亨銀行於2001年至2003年併入星展集團;永隆銀行於2008年被招商銀行收購;創興銀行於2014年被國企越秀集團收購;恒生銀行(SEHK:11)則很久之前便成為匯豐控股(SEHK: 5)旗下的附屬公司。現時,大新金融擁有香港僅存兩間由本地家族獨立控制的持牌銀行之一(另一間是東亞銀行)。此特殊地位,以及高比例的健康本地貸款資產能輕易確保集團以1.5至2倍的市淨率獲收購(其目前市淨率偏低,為0.57倍)。

投資者應自行定斷,上述持有大新金融的好處是否大於壞處。筆者認為,其上行因素(尤其是與內地企業合併的可能性)較為突出,下行因素則剛好將它推至當前具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

分享給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