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傳媒股緣何成David Webb新寵?

提出「謎網50」的香港著名投資者David Webb近日有投資新寵曝光——香港經濟日報(SEHK:423)。呢隻老牌傳媒股點解可以吸引到「股壇長毛」?

David Webb是香港著名投資者,除了投資表現出色,自1995年起,每年可獲得20%年回報外,近年最為人熟知是在2017年推出「謎網50」股名單,隨後多隻上榜股紛紛急挫,令他再成為城中焦點,而且影響力亦獲得躍升。

港交所披露易資料顯示,David Webb在2019年3月5日再出手買入124.6萬股香港經濟日報,涉資約188萬元,平均買入價為1.5073元,使持倉水平達到5.23%,跨越5%需要披露水平,亦因而令投資曝光。若以股價1.69元計,總持倉金額約值3,819萬元。

David Webb隨後接受經濟日報訪問時就指:「我喜歡經濟日報集團,所以我增持相關權益」 。他到底看中經濟日報哪些價值?我們嘗試從幾方面推敲:

1) 業務穩定 派息具吸引力

要發掘公司價值,先要看其業務經營狀況。從經濟日報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中期業績看,廣告收入及服務收入佔比最大,分別達55%及37.4%。廣告收入約3.56億元,按年增9%,主要來自旗下印刷刊物及數碼平台。服務收入2.42億元,按年增21%,為增速最快。服務收入主要自財經通訊社、資訊及軟件業務以及集團印刷廠房的印刷服務。期內的增幅主要來自集團印刷廠房的對外印刷服務。

財經通訊社、資訊及軟件業務近年都是支持增長的動力之一,期內收入有1.72億元,按年增5.7%。我們將服務收入減去財經通訊社相關收入,以得出印刷收入期內為6,979萬,按年升85.5%。服務收入應可維持穩定溫和增長。

廣告收入受到經濟及市場氣氛影響波動,經濟日報逐步轉營至數碼平台有助拓闊收入。據尼爾森與香港廣告客戶協會共同進行的最新2019廣告預算調查數據顯示,廣告客戶今年保持或增加預算佔比較高。傳統媒體和網上媒體在廣告預算分配將會是各佔一半 ,意味將預算從傳統轉移去網上媒體的步伐有放緩趨勢,令到積極轉營的傳統媒體有更好環境完成過程。

報紙今年2月再加價有助緩減發行量下跌影響,為發行收入提供緩衝。

事實上,隨着串流視頻及音樂服務等興起,愈來愈多人已習慣付費訂閱服務。財經媒體亦有獨特優勢。值得留意《蘋果動新聞》在4月會已為訂閱模式,雖然仍是免費,但對改變讀者閱讀習慣會有重大影響。

除非香港經濟及樓市突然大幅轉差,令到廣告收入急劇萎縮,收入顯著下跌機會較低,業務性質穩健。近幾年派息在0.06元至0.09元間,上一個財年派0.08元股息。假設保持0.07元派息,以David Webb買入價計息率有4.6厘,算是不俗。

2) 物業資產具價值

經濟日報有自置物業及投資物業,例如,2017年中,以1.52億元收購漢寧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資產為經濟日報租用的物業、廠房及設備。投資物業於2017年3月底,估值1.06億元,現時估值應更高。截至2018年9月30日,有現金結餘2.68億元,並且無任何借款 。公司市值約7.2億元。

經濟日報有物業資產及現金,而且經營活動一直有正現金流,截至2018年9月底1,211萬元。截至2018年3月底財年,經營活動現金有1.31億元。公司不斷利用現金作投資及累積資產,有助提高公司價值。

3) 憧憬管理層換班

公司業務穩健,資產具潛在隱藏價值,而且有另外有其他條件符合David Webb選股原則,好似並非屬大型股,無太多人研究,以及具充份監管。機構投資者標準人壽安本集團附屬投資管理長時間持有經濟日報股權,起監管角色,到去年開持減持。公司主席兼主要股東馮紹波則差不多時間開始接連增持。

要憧憬價值釋放或大幅增加派息,要管理層改變作風,但可能性很低。David Webb早前亦曾表示,有意跟經濟日報集團的管理層商討,如何提高股東的價值,可是從股權持有結構看,估計成功機會很微。

不過,再看主要管理層馮紹波已68歲。另一持有兩成股份的主要股東兼非執行董事朱裕倫亦已67歲。管理層在5至10年應有機會換班,作為長期投資者David Webb平均持股期超過5年,有可能等到。

David Webb繼投資壹傳媒(SEHK:282)後再買傳媒股,而他投資傾向在細公司持有大股權,無懼擔任激進主義者的角色,未知會否繼續增持。不過,筆者並非叫大家跟風,而是應該從成功投資者身上吸收養份,大原則是着重基本分析,並去發掘價值被低估的企業長線持有。

分享給你的朋友

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投資者正運用股息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持續現金流收入,累積財富。您想成為一份子?在我們撰寫的《必須收藏的收息股投資指南》電子書就會分享獨特的收息股選股模型,並用實例教您挑選出真正可長期持續派息的收息股及揭示必要避開的收息「陷阱」。要知道更多打造穩健收息投資組合的竅訣,請立即按此免費下載!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作者沒持有以上提及的股票。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