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公司都有個起點,而且創辦人往往需要投入一大筆資金,才得以發展業務。而隨著公司開始打響名堂,許多小型私人企業漸漸發現他們需要外部融資來繼續增長,因此決定上市。這就是IPO的用武之地。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開招股)是指一間私人公司首次向公眾投資者出售股份,從而成為上市公司的過程。掛牌上市後,公司可以透過出售股份籌集所需的資金,但同時亦必須遵守一套由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制定的嚴格守則及指引。

IPO如何運作?

大多數公司都會清空其銀行戶口、取出小企貸款、求助於私人投資者或風險投資者,或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來獲得開業資金。但往往到了某個時候,公司如要達到所期望的增長,便需投入更多的資金。

開展IPO。IPO是指一間公司首次向新投資者發行股票,然後上市的過程。這一段過程相當漫長。

最初,有意上市的公司會聘請一間(或多間)投資銀行擔任IPO的承銷商。然後,那間銀行將拿出一筆資金資助進行IPO,並同意在公司實際上市前購買所發行的股票。那麼銀行會有何得益呢?最理想的情況是,他們可以憑低於最終公開發售價的價格買入股票。

要進行IPO,就必須向證監會提交登記聲明。該聲明載有發行公司的關鍵資訊,包括財務及所有權細節。一旦得到證監會的批准,掛牌上市的日子就定下了。承銷商其後會發佈招股書,這是一份概述發行公司財務狀況的文件。承銷商還會和發行公司合作,設定投資者認購新股時的招股價。

為何要上市?

上市的主要好處是獲得踏上資本舞台的機會,籌集所得的資金可用於擴張、研發、營銷以及其他支持公司發展及持續盈利的範疇。然而,上市也有不利的一面,那就是公司在上市後必須遵守​​證監會的守則及指引,這些規條可以相當嚴格。具體來講,上市公司需要定期發佈披露聲明,並對外公佈其他類似的財務資訊。此外,公司還需要開始對股東負責,這意味管理層將失去部分控制權,以換取額外的資金。不過,這通常是一種合理的取捨。

買新股是不錯的投資?

IPO或許對新股背後的公司有利,但對投資者(尤其是缺乏經驗的投資者)而言未必有著數。儘管投資新股有利可圖,但與投資於業績穩健的老牌公司相比,新股的前景有著較大的風險。雖然凡事都有例外,但新股在上市後幾年的表現一般不及大市。這是因為新上市的公司通常更著重發展業務,而不是為投資者帶來收益。因此,有意投資新股的投資者務必在進一步行動之前,花些時間調查發行公司。